金球奖的由盛转衰之路:从贝利老马的无缘入围到梅罗的争议当选

金球奖的巨大价值,相信球迷们都不会陌生,这个奖项的当选者无一不是足坛的翘楚之辈,在绿茵世界享有着崇高的地位。只不过,球迷们往往都只是知道金球奖的偌大名头,却很少了解该奖项现如今的巨大尴尬,对于金球奖的由盛转衰之路更是陌生无比:

把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队报》旗下的《法国足球》突然大发奇想,评选起了在过去一年之中表现最为卓越的欧洲球员,这就有了金球奖的出炉。于是,在1956年的时候,《法国足球》把第一届金球奖的评选结果刊登在了自己的杂志上,还把获奖者极其醒目地印在了杂志的封面。

第一届的金球奖前三名,按照顺序分别是来斯坦利·马休斯、迪·斯蒂法诺以及科帕。斯坦利·马休斯乃是英格兰传奇,迪·斯蒂法诺则同时拥有阿根廷与西班牙的双重国籍,唯有第三名的科帕才是法国国籍。由此不难想象,金球奖自从第一届开始,就跨越了国家的界限,颇具公平性, 远不是法国人自己的自娱自乐。

为了保证评选的公平性,金球奖是由专业记者评选而来的。这群人不仅能够拥有着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专业性,还有着对于时事的敏感性,他们深知评选当年的足坛大小事件,对于球员们在那一年的状态与表现远比普通人要敏感。是以,由这群人投票而产生的金球奖得主,未必就代表着足坛最强者,却大概率是那一年表现最好之人。

公平公正的评选方式,再加上类似的评选在当年又是《法国足球》的独门生意。金球奖的影响力若是不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慢慢变大,那反而才是咄咄怪事了。

从1956年的马休斯开始,金球奖的获奖榜单上是一连串星光熠熠的名字,几乎囊括了历代的欧洲足球至强者:代表西班牙出战的迪·斯蒂法诺、法国的科帕、西班牙的路易斯·苏亚雷斯、意大利的西沃里、捷克斯洛伐克的约瑟夫·马索普斯特、北爱尔兰的乔治·贝斯特、德国的贝肯鲍尔、荷兰的克鲁伊夫……乃至是苏联阵营的雅辛与布洛欣都被囊括其中。

在那些年,欧洲顶级球员无人不以捧起金球奖为荣,媒体与球迷往往也会对《法国足球》的评选结果颇为信服,质疑声甚少。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金球奖的评选无疑可以一统江湖,其余机构即便是想要模仿,推出其他的评选,只怕也没有什么机会,一不小心就会沦为东施效颦。

但是,此时的金球奖虽然正处于全盛状态,却也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弊病,那就是评选范围稍显狭窄,仅仅只是囊括了欧洲球员,或者像是迪·斯蒂法诺这般代表欧洲国家队出战的球员。

这直接导致了,即便就是公认的两代球王:巴西的贝利与阿根廷的马拉多纳,也注定会无缘这种评选规则之下的金球奖,这显然是个历史性的遗憾,不知道引发过多少媒体与球迷的叹息。

也正是这种就连贝利老马都无缘入围的巨大缺憾,给了国际足联另起炉灶的机会。于是,在1991年的时候,评选对象囊括了全世界球员的世界足球先生评选应运而生,与金球奖打起了擂台。

在1994年的时候,第一位非欧洲球员更是成功当选,他就是来自于巴西的罗马里奥,在当时造成了轰动性的影响,让在欧洲之外的足球国度看到了曙光。

《法国足球》知错就改,从1995年的评选之时就把范围放宽到了所有在欧洲联赛踢球的球员,无论国籍。就这样,利比里亚球星维阿成为了新规的第一位受益者,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捧得金球奖的非欧洲球员。

《法国足球》的知错就改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时间却稍微有些晚了。如果他们能够在国际足联所推出的世界足球先生之前就早早改革,只怕也就没有了世界足球先生评选的崛起机会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界足球先生的评选之所以可以崛起,并且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除了他们的官方背景之外,同样也离不开金球奖在此之前的评选范围偏狭窄,就连贝利老马这种大咖都无缘,这才被人钻了空子。

如果说,在世界足球先生的评选问世之前,就是金球奖评选一家独大的时代。那么,在国际足联强势出击之后,无疑就变成了双雄会的局面,风险相较于此前自然大出来了不少。

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媒的境地日益尴尬了起来。莫说是《法国足球》的销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就连《法国足球》的母公司菲利普·阿莫里出版集团也一度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

而这,无疑就给了国际足联趁虚而入的机会。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进行期间,时任国际足联布拉特与菲利普·阿莫里出版集团的最大股东阿莫里夫人达成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协议:从2010年到2016年,这期间连续数届的世界足球先生与金球奖的评选合并,新奖项的名称则是FIFA金球奖。

坊间传闻,为了换得阿莫里夫人的点头,国际足联足足砸出了1500万欧元之巨,这才达到了目的。

但是,国际足联除了付出了这1500万欧元之外,在其他方面无疑是大获全胜了,他们直接把《法国足球》变成了配角,自己则掌握着评选的大权;至于《法国足球》方面,除了钱之外,他们几乎什么都没有获得。辛辛苦苦大半个世纪才迎来的口碑与权威性,都因为这次合并而付之于东流了。

而在合并之后,FIFA金球奖评选不止一次闹出了巨大的争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次,莫过于2010年的梅西与2013年的C罗了。

平心而论,那些年的梅罗固然是绝代双骄一般的存在,可他们那两次的当选却绝对值得商榷。

把时光追溯到2010年,斯内德不仅帮助国际米兰成就了意甲历史上唯一一个三冠王的伟业,还带领着荷兰队在南非世界杯上一路披荆斩棘,杀入了最终的决赛。在不少人眼中,该年度的最佳球员非斯内德莫属。可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功勋赫赫的荷兰球星居然就连当年评选的前三都未能入选,跌碎了一地眼镜。

至于梅西,虽然他的个人数据所向无敌。可无论是欧冠赛场还是世界杯舞台,他的球队都未能走到最后,相比起斯内德,梅西在那一年的集体荣誉方面逊色了不止一筹。

至于2013年,法国球星里贝里则经历了曾经斯内德的窘境,虽然他以拜仁头号球星的身份带领着“南大王”勇夺包括欧洲冠军杯在内的三冠王,可是金球奖却被那一年没有任何有含金量的冠军奖杯入账的C罗所摘得。

于是,不少媒体与球迷言之凿凿地表示,这个奖项所评选的是当世的最强球员,而不是当年的最佳球员。

让人颇觉玩味的是,如果按照这两年的记者投票。在2010年的时候,最终登顶之人应该是斯内德;而在2013年,最终登顶之人则是里贝里——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那几年的金球奖没有与世界足球先生的评选合并,按照金球奖投票完全由记者所投出的规则,那么这两人大概率当选,这无疑会让金球奖的声望更上一层楼。

之所以会出现巨大的偏差,是因为FIFA金球奖的投票结果并不是完全由记者所决定的,还有国家队教练与队长们的投票。这些人虽然懂球,可他们对于时间的敏感性远不如记者,他们所投出的票,往往都会给当世最强球员,而不是当赛季的最佳球员。

更棘手的是,就在2011年的时候,欧足联又抓住了金球奖被国际足联合并的空档期,推出了欧洲最佳球员的评选。而这一奖项的评选规则,正是由各国的专业记者进行投票,思路与昔日的金球奖评选完全重合。让人颇觉玩味的是,该奖项的颁发时间,还抢在了金球奖的评选之前。

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尴尬:如果金球奖的得主与欧洲最佳球员的评选结果相同,很容易受人质疑;如果这两项大奖的最终得主不同,又很容易引发争议。

一边是国际足联这头老虎,另一边则是欧足联这匹饿狼,金球奖在未来的日子不好过,无疑是可以预见的。与此同时,纸媒越发势微了,《法国足球》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