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农历七月,在我们国家,尤其是闽南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请,有些家庭的普渡之盛大、热闹程度仅次春节。
普渡,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据说,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提倡将佛教盂兰盆节与传统中元节相揉合,形成独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又经漫长的演化发展,约逐渐成为民间定俗。
民间的普渡习俗包含设席宴请、焚香点灯、烧金银纸、施放水灯等,民众相信,给穷极无聊的饿鬼施食供奉,能减轻其痛苦,从而减少世间灾厄,为自己与家人积累功德,得到保佑。
普渡在佛教思想中则涵盖更为广泛,我们可以关联到的词汇有如“慈航普渡”“普度(渡)众生”等。佛陀在成道时便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因此,“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思想理念始终贯穿在佛教的发展中。
在佛教中,农历七月素有孝亲报恩的传统,也是我们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这个传统最初来源于目犍连尊者救母报恩的典故,遂开佛教道场启建盂兰盆报恩孝亲法会的先河,后又结合佛欢喜日、地藏菩萨圣诞等,将整个农历七月视为“吉祥月”“孝亲月”“报恩月”,所报恩德也扩大上升至报三宝恩、国土恩和众生恩。
佛教法会祈福超拔的对象包括累世父母亲眷、历代祖先、冤亲债主、六道群灵等众。寺院僧众通过诵经持咒、施放焰口等仪轨,将种种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令一切有情无情悉得度脱,往生净土。
所以,值农历七月之期,在家佛弟子除了随俗普渡,也可以通过诵经持咒,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报父母恩咒》等,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并且广行善业、广结善缘,为自己和亲友师长、为天下众生增福培福。
不论是民间普渡抑或是佛教法会,皆是以慈爱众生、悲天悯人、知恩报恩为核心,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民众朴素的善念和对生活的美好期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