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船居然花了15年才建完——西班牙艰难的国产战列舰制造之路

众所周知,西班牙帝国作为一代海洋霸主,其海上舰队的实力可谓非同一般,但经历过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以及1639年的唐斯之战,日不落帝国当年的威风早已不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风帆战列舰在英国和荷兰的出现,让敌对的西班牙惴惴不安,便也马上开启了自己的国产风帆战列舰的制造之路。

实际上西班牙关于新式战舰的研制工作早在英西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开始了。费利佩四世的舰船设计师们在吸取了已经出现的英、荷等国新式战舰的设计经验后,开始了自行建造的尝试。而这种新式战舰正是日后风帆时代海战最重要的武器——战列舰。

“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西班牙语为Navio),顾名思义,即为战列线上的战舰,并不是某一年突然出现的名词,而是风帆时代海上战术演变而来的产物。真正最早将战列线战术作为交战准则的是英国与荷兰海军。在此之后,“战列舰”一词正式诞生的大致时间是17世纪中后期。但当时欧洲各国应自己不同的国情,赋予此类舰船以“战列舰”这一名称的时间是均不相同的。作为我们所熟知的风帆时代的海上霸主,英国最早被冠以“战列舰”称谓的战舰诞生于17世纪60年代,按照现有资料的记载,第一艘战列舰是1663年的“皇家亲王”号。该舰是1610年世界第艘三层甲板战舰“皇家亲王”号的重建版本,拥有92门火炮,在当时被划分为最高等级的“一级战舰”。不过“战列舰”的名称直到1677年英国海车部首席秘书佩皮斯提出的“佩皮斯海军议案”中才首次为官方所承认。

而西班牙的情况则比英国要复杂得多。“Navio”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建造于1656年的“战列舰旗舰”号(Navio Capitana)的船名中。这是一艘417吨的小型战舰。尽管关于这艘战舰的其他数据都已无从可考,但单从吨位来看,该舰即使是在17世纪也难以够得上战列舰的资格。同时,由于此时西班牙因国力衰弱而没有能力建造大批可用于战列线作战的船只,“战列舰”实际上只是一纸空谈罢了。

尽管“战列舰旗舰”号在1656年便建成服役,但从参数来看其完全不符合日后“战列舰”的规格。因此从现有资料来看,西班牙第一艘船型被记录为”Navio”,并且本身也符合日后人们所熟知的“战列舰规格”的战舰可能是在“战列舰旗舰”号之后于1662年下水的巨舰“圣母康塞普西翁”号,该舰同时也是西班牙有据可查的第一艘拥有三层全炮甲板的战舰。

与英法相比,西班牙拥有三层全炮甲板的战舰出现时间过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时的西班牙在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总体衰落而导致的。尤其是在1639年唐斯之战失败后,西班牙海军几乎被彻底消灭,造船业也受到沉重打击。不过拥有三层甲板的战舰对于西班牙造船师来说却不是全新事物,尽管他们在此领域的优良传统很少在国际上被承认,但比“圣母康塞普西翁”号早数百年,三层甲板的技术便已引入应用到船只上,只不过那时的甲板并不是用来安放火炮的(战舰的主要武器是弓弩和一些投掷武器)。在坎塔布里亚的桑坦德、比斯开等地以及加泰罗尼亚的造船厂早在14世纪便建造类似的大型船只。现存资料证实了最早拥有三层甲板的帆船是西班牙人建造的“圣-克莱门特”号,该船拥有500名船员,于1331年在巴塞罗那开始投入使用。此外,阿拉贡的佩德罗四世于1354年所颁布的皇家政令也命令建造拥有三层甲板和150名船员(包括80名水手、40名弓弩手和30名见习水手)的战舰。而到了1500年左右,西班牙葡萄牙地区甚至出现了最多拥有七层甲板的巨型卡拉克式战舰。

不过早期帆船所谓的“多层甲板”与进入战列舰时代的“炮甲板”并不是一回事。从当时的记载情况来看,早期帆船的甲板层数通常将最下层的储物甲板和高耸的艏艉楼甲板也计算在内而战列舰的“炮甲板”则仅仅是其装备火炮的贯通甲板层数,甚至不包括船艏艉没有贯通却载有火炮的艏楼和艉楼甲板。以风帆时代最著名的英国三层甲板战舰“胜利”号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战列舰的甲板分层情况。

因此综上所述,“圣母康塞普西翁”号才是西班牙建造的第一艘“货真价实”的三层甲板战舰。这是一艘建造周期很长的帆船,也可能是由于该舰是西班牙第一次尝试建造三层甲板战舰经验不足所导致的缘故。在17世纪西班牙建造的为数不多的三层甲板战舰中,几乎每一艘都是建好两层炮甲板后先举行下水仪式;而后再建造最上层的第三层炮甲板。1648年,“圣母康塞普西翁”号在当时西班牙最大的造船基地帕萨赫斯港铺设了第一块龙骨,并于1656年建造好船体上的两层炮甲板后开始下水,但却因种种原因该舰直拖到1662年才真正完成下水仪式。而等到其彻底完工则还要推迟一些时日。于是这艘巨舰从开始建造到投入使用至少花费了15年以上,这在先前的西班牙造船史上是不曾有过的。

当然,导致“圣母康塞普西翁”号建造周期如此漫长的原因与其空前庞大的船体尺寸是分不开的——据资料记载,该舰甲板长49.42m,龙骨长37.93m,宽13.5m,吃水深6.38m,轻载排水量1515吨。其尺寸甚至不输于30年后建造的西班牙17世纪唯一一级三层甲板战列舰“圣-费利佩”级(共3艘),并且即便与同期英国建造的一批三层甲板巨舰相比也难分伯仲,是17世纪西班牙名副其实最大的战舰之一。

“圣母康塞普西翁”号的标准武备为84门火炮。从该舰开始,西班牙人为舰载火炮的配置做出了系统的划分,即同层甲板安放同等磅数的火炮(火炮的磅数指的是弹药的重量,火炮口径越大,弹药磅数越大,威力也就越大)。由于在17世纪,西班牙所使用的火炮均不超过24磅,我们可以推测“圣母康塞普西翁”号的三层甲板火炮布局可能为:下层甲板28门24磅炮,中层甲板28门18磅炮,上层甲板28门8磅炮。到后期,“圣母康塞普西翁”号又增加了6门轻型火炮(可能是6-8磅炮),被置于顶层露天甲板。这样该舰的火炮总数达到了90门。

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圣母康塞普西翁”号曾参加过战斗。这艘巨舰的存在意义对于西班牙海军来说恐怕仅仅是起到了威慑作用。该舰的最终命运没有被记载,但从西班牙在1687年下水的新一代三层甲板战列舰“圣-费利佩”级的首舰被重新命名为“圣母康塞普西翁”号,以及1686年时的西班牙海军舰艇名单来看,这艘老舰在1686年之前就很有可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